首页 > 行业动态 > 天业科技创新|增强创新发展后劲 实现企业“质效双收”

天业科技创新|增强创新发展后劲 实现企业“质效双收”

日期:2022-6-16    作者:07

 中国电石网讯:

六月的吐鲁番艳阳高照、热浪袭人。走进托克逊县西部的天业集团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矿业”)生产车间,机器轰鸣,数十辆装载车不停运转,身着蓝色工装的工人往复巡检,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在这个拥有4座大型石灰窑的工业厂区,抬头细看,不仅没有发现滚滚浓烟,映入眼帘的却是蓝天白云,这不禁令笔者好奇。

作为厂区从设计、建造到投产、转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集团矿业总经理助理贾建勇从三个方面讲述了技术创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显著影响。

转变理念营造创新环境

万事开头难,提到集团矿业最大的技术创新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的环保石灰窑,贾建勇面露难色。他介绍道,2010年正是国家推动环境保护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尽管大家也认识到了国家政策压力和自身环保问题,但新设备的管理维护问题成为职工们争论的焦点,“一旦更换,大家是不是要下岗?”“新技术也没学过,到时候怎么顺利投产?”本领恐慌让大家心里都没了底。

“新设备必须上马,新技术也必须要学,抱残守缺迟早要被行业淘汰!”当时企业管理层决心拍板,后来新设备投产,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彻底遏制,生产效益大幅提升,工人工资也相应上涨。干部职工通过学习,很快就掌握了新设备管理方法,全员技术革命让大家尝到了甜头,实践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过此事,全体干部职工转变理念,重视起技术创新。管理层也从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为技术创新者呐喊助威、站台撑腰,给予技术创新人员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多措并举培养技术人才

“没有人才,技术创新就是缘木求鱼、无本之木。”贾建勇详细介绍了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邀请天业集团和外部单位行业专家、高级人才,对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开展技能和业务培训;另一方面遴选优秀人才到先进单位观摩学习,加强交流互鉴和技术引进。

同时,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采取线上学习方式,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不断扩充理论知识;利用线下技改小组研讨交流会,“带着思路进车间,带着方案下班组。”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力争技术问题解决在一线,技能水平提高在一线。

此外,集团矿业还制定了“导师带徒”制度,由一名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强的师傅带领两到三名有创新潜力的徒弟,进行手把手“传帮带”,针对一线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技术攻关,在克服难题的过程中启发创新思路。为了整合内部人力资源,集团矿业还经常开展内部培训,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申报专利”一整套流程,组织技术创新人员集中交流学习。一系列措施为创新人才成长成才提供了“沃土”,并取得良好效果,目前,企业各类技术人才占比已经过半。

聚焦一线加快成果转

14年间,集团矿业生石灰日产量从2000吨增长到2400吨,生产产值从1亿元攀升到2亿元,生产设备从国内落后一跃成为国际先进,生产方式从粗放高耗转变为节能环保。这一切都离不开技术创新。”谈到这些变化,贾建勇脸上掩不住喜悦。

目前,集团矿业已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各类实用新型专利15项,并全部应用到生产一线,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被评为爱岗敬业技能标兵的集团矿业青年调度员宋威,是科技创新方面的典型青年人才,他凭借对现场设备的了解和多年积累的经验,提出石灰原料仓溜槽加装轨道、三期竖窑除尘器卸灰阀改造等多项技改方案,改善了车间环境,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提高了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为公司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做出重要贡献。他第一个提出石灰窑大修后使用沫煤点窑操作方案,就为公司节约成本100余万元。每一项专利,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坚强支撑。通过转化技术成果来提高生产效率,已经成为集团矿业全体干部职工的共识,也成为大家团结协作开展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

下一步,集团矿业将坚持走创新发展、服务发展、改革发展之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注重自主创新,培养人才队伍,保护知识产权,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创新发展后劲,加强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实现企业“质效双收”,在天业集团“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李正奎 何建忠)

中国电石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04746号-1

电子邮箱:ccia00@126.com 电 话:(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慧里 4 区 16 号楼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