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去“霾”进展缓慢 绿化煤炭遭遇使用难题
如果煤炭生产企业能够增加筛逊节的投入,做到细分煤种,为下游的用户提供更高品质和更高燃烧效率的燃煤,将能够减少煤炭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缓解煤炭使用企业的环保压力。但是中国品质相对较高的煤炭占全部产量的比重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清洁的煤炭似乎并未能获得市场的青睐。
占据中国能源供应总量近七成的煤炭,逐渐成了中国抗“霾”大战中的重点歼灭对象。2013年4月1日,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甘肃省兰州市宣布,将彻底消除燃煤锅炉污染;陕西省洛南县表示,将在5月起全面开展禁烧烟煤工作。类似的“军令状”此起彼伏。
近期,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梳理煤炭产业链的生产和使用环节,追问煤炭开采和使用时的“绿化”进展。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们自认为绿色开采做得比较好,“主要是利用过程中污染严重”;而煤炭主要的使用者——火电企业虽然面临严格的环保要求,却在脱硫脱硝上进展缓慢。他们在反思己过时,往往不忘扯上“难兄难弟”(钢铁和建材),以证明脱硫脱硝做起来并不容易。
业内人士指出,只有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量,才能从根本上摆脱雾霾天气,而中国能源主要依靠煤炭的格局在未来几十年内不会改变。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主要就是控制钢铁、建材、化工三大行业。
不受青睐的清洁煤炭
如果煤炭生产企业能够增加筛逊节的投入,做到细分煤种,为下游的用户提供更高品质和更高燃烧效率的燃煤,将能够减少煤炭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缓解煤炭使用企业的环保压力。但是中国品质相对较高的煤炭占全部产量的比重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清洁的煤炭似乎并未能获得市场的青睐。
公开资料显示,世界主要产煤国家在上个世纪的原煤入选率就已经达到了70%以上,发达国家入选率达到85%-90%,而我国2011年原煤入选率仅达50.9%,2015年的目标值是65%。
重庆能源集团的任先生告诉记者,中国的洗精煤等洁净煤正面临推广难题,除了大型煤炭企业还在坚持使用选煤厂,资质薄弱的中小煤矿的选煤厂甚至已经沦落成“花瓶”摆设。
“不只我们一家闲置,客户不愿意买高价的洗选煤,市场需求不旺。”一位选煤厂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由于去年以来煤炭价格一路走低,公司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在洗逊节上,他已经一年多没有上班了。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煤矿1.4万余处,而选煤厂不到2000处。由于一度缺乏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这些为数不多的选煤厂普遍开工不足。
一位地方煤炭协会的秘书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动力煤煤种很多,多是以燃煤热值来衡量产品,没有强制执行的入选标准,普遍的入选率只有30%左右。这些高灰高硫动力煤燃烧给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由于政策与标准双重缺位,使得我国没有形成优质煤价市惩用户使用洗精煤的机制。”
西南地区一家电力公司的知情人士透露,该电厂为节省成本使用劣质煤发电,煤中含硫量较高,加上使用中温中压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温度一般只有800至900摄氏度),燃烧不充分,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中硫分、游离氧化钙含量较高。
上述地方煤炭协会秘书长建议,在当前煤炭市场供应宽松的情况下,应该限制劣质动力煤的开采和使用,优先使用更优质的褐煤,对它们的开发和利用应有特殊政策,而低灰分高活性褐煤应作为煤炭深加工的原料,尽量避免用作动力煤,用在锅炉燃烧或者做发电燃料上。
由于没有经过洗逊节,中国华北、西北地区一些低灰触点的动力煤在常规燃烧设备中燃烧时,难以实现充分燃烧,不仅效率降低,还给环境带来污染。
中国政府试图拉近与世界的差距。国土部最新出台的煤矿“新三率”试行标准明确要求,对于新建和改扩建煤矿,原煤入选率原则上应达100%。
煤炭生产企业的吃干榨净
饱受诟病的煤炭生产企业们正在试图使生产环节变得更绿色一些,但是这样的努力却让企业面临较大的经济负担。
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卜昌森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采用绿色开采就需要投入大量资本,一吨煤则需要提高一百到一百五十元钱的成本。
2012年以来,煤炭价格接连跳水,已经影响到煤炭企业的盈利能力,让他们的绿色生产难以为继。多份年报显示,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各煤炭公司都加强了成本控制。
煤炭市场分析师认为,“三西”煤因运距远、流通费用高,600元/吨是最低价位,平仓价格若低于600元,必然会促使煤企成本上升,煤价倒挂,利润全无。而最近一期的环渤海地区发热量5500大卡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报收617元/吨。陕西、鄂尔多斯地区部分中小型煤矿春节后一直没有复工。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了解到,为了能够摊薄成本,一些煤炭生产企业打起了吃干榨净的主意。淮北矿业的员工康先生告诉记者,淮北矿业建立了低浓度瓦斯电厂以及污水处理厂,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建议大型煤炭企业建设选煤厂、坑口电厂、水泥厂、污水处理厂,把煤吃干榨净。”
与淮北矿业一样,重庆能源集团下属燃煤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和炉底渣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被用于水泥、混凝土等建材生产行业。任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国家应实行粉煤灰综合利用减免税的优惠政策,以鼓励粉煤灰利用。
但是并非所有的煤炭企业都愿意在清洁生产上下工夫,尤其是中小型煤炭企业,“过了黄金十年,行业进入微利,生存是首要难题,哪有钱搞环保?”山东一家小型煤矿企业的工作人员在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时直言,该公司没有计划增加环保投入。
上述地方煤炭行业协会的人士说,在行业不景气的前提下,环保的难题似乎只有利用政策法规约束,辅助以经济补贴方能求解,完全靠企业自律是不现实的。
脱硝进展缓慢
现实的经济压力面前,即便被环保部门盯得最近的火电企业“变绿”的内发性动力也不足,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甚至由于环保不合格被地方环保部门点名批评。
4月初,大唐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遭现场督办。该公司2012年排放氮氧化物9.53万吨,仅完成“十二五”氮氧化物节能减排目标的16.47%,部分纳入目标责任书的脱硝改造项目没有按期建成。之前,该公司所辖多个电厂的脱硫脱硝工程被列为陕西省重点减排建设项目。
中国电力联合会提供给中国经济时报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脱硝仅完成不到三成,企业“赶工”效果堪忧。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联系国电、华能、华电、大唐、中电投五家大型国有火力发电集团,希望了解企业在脱硫脱硝上的进展情况,截至发稿,均未获得回应。而记者从脱硫脱硝设备生产企业处了解到,火电企业是他们最大的客户,其他使用煤炭的行业,如钢铁和建材等在脱硫脱硝设备的采购和工程改造上进展更加缓慢。
一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脱硫脱硝设备生产企业告诉记者,相较于火电,其他行业脱硫脱硝的标准较低,企业购买设备的投入成本相应地也少了一大半。同时,脱硫脱硝环保公司良莠不齐,多重外包现象存在,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控制三大产业
工业是除了火电之外的另一个用煤大户。数据显示,2010年工业耗能升至24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达到73%,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和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占工业总能耗的比重上升到77%。
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将雾霾的成因归结为五点,其中三点与煤炭有关,包括工业排放的废气;火力发电的废气;取暖、做饭等日常用煤产生的废气。
“分散式工业燃煤占据中国煤炭消耗的一半以上,需要重点关注它们的环保情况。”一位接近工信部的人士建议推进对工业燃煤小锅炉的脱硫、脱硝改造,积极推进经济发达地区工业锅炉的清洁能源替换。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环保组织发布的《蓝天路线图——中国大气污染源定位》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物的人为排放主要来自于工业,电力、水泥、化工、钢铁、焦化是废气排放大户最为集中的行业。其中,电力行业遥遥领先,占全部废气重点监控企业的34%。
上述接近工信部的人士认为,火电排污标准被业内人士称作“世界最严”,目前火电厂脱硫脱硝水平较高,这一部分造成的污染较小,而剩下的煤炭大多都是直接燃烧,包括炼钢、建材和化工等,这部分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更严重。“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主要就是控制钢铁、建材、化工三大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