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法规 > 工信部发布《产业转移指导目录

工信部发布《产业转移指导目录

日期:2013-4-11 10:51:28
工信部发布《产业转移指导目录
2012年本)》
(系列解读5——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六省五区一市。西部地区资源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地、产业转移承接地。
一、关于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
《转移目录》提出,西部地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把握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加快沿边开发开放,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资源精深加工、新材料和绿色食品基地,以及区域性的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西部地区地域广阔,石油、天然气、煤炭、稀土、铁矿、铜矿等资源储量丰富,但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东部等其他地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地区增长步伐显著加快,工业实力不断增强。1998年至2010年,西部地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由40.73%增长到50.09%。同时,西部地区整体发展速度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关中—天水、成渝等区域成为带动西部快速增长的引擎。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部地区整体实力仍然相对落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只有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发展
具有优势特色的能源矿产开发及加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西部地区才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转移目录》对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保持高度一致。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中,近半数地处西部,重点发展方向是能源、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资源精深加工等产业。其中,成渝地区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基地;黔中地区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滇中地区将建设成为以化工、冶金、生物为重点的区域性资源精深加工基地。《转移目录》特别注意防范落后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贯彻落实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注重科学发展,坚持高起点的导向原则。
此外,《转移目录》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也有较好的衔接。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优化调整资源加工产业,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针对不同行业提出的要求。《转移目录》准确把握了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产业特色基础、人才技术积累等条件,对西部地区的发展定位体现了差别化、因地制宜的政策取向。
二、关于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
西部地区战略资源丰富,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市场潜力巨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等对西部重点规划发展的区域作了明确的界定。其中,《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西部地区呼包鄂榆、成渝、黔中地区等9个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成渝、关中—天水、滇中、黔中地区等11个重点经济区。《转移目录》在两个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对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做了进一步细化,提出了蒙西沿黄沿线经济带、兰白核心经济区、柴达木重点开发区等。《转移目录》中西部地区重点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数量达44个,占全国载体总数的近40%,明显高于其

他三个地区,凸显了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持。
虽然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资源环境保护工作。《转移目录》在明确承接产业转移载体时,也特别注重生态脆弱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例如,三江源地区不少县区经济都欠发达,有着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也将其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之一。但是作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三江源又是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为此,《转移目录》提出该地区适度发展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中藏药材精深加工、民族手工业等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严禁转入高环境风险的产业,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关于西部地区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
    内蒙古自治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21号)指出,要将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自治区“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化学工业,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工业,建设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适度扩大钢铁生产能力,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业,建设各具区域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基地。依托稀土、煤、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以及产业基础,《转移目录》将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机械、纺织等13个产业门类确定为内蒙古重点承接发展的产业。其中,钢铁位列首位,体现了内蒙古钢铁行业的特色优势。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广西要建设高起点高水平的现代加工制造业体系,形成沿海石化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现代中药、节能环保等高技术产业。广西自治区“十二五”规划重点围绕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机械等发展壮大千亿元产业。立足于广西沿海优势以及丰富的油气、铝等资源条件,《转移目录》提出广西重点发展食品、化工、汽车、有色金属、钢铁等12个产业门类,63个条目。
重庆市:重庆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建成内陆地区资源优化配置、竞争优势突出的综合性化工基地、中国铝加工之都和千万吨精品钢材基地。《转移目录》将电子信息、汽车、机械、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有色金属、化工等12个产业门类列为重庆市重点承接发展的产业,共60个条目。其中电子信息、汽车、机械、航空航天等列在优先顺序,体现了对重庆发展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支持。
四川省:四川省“十二五”期间将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六大基地建设。壮大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围绕装备制造、油气化工、汽车制造、饮料食品、现代中药等产业,做大规模,向高端化发展。《转移目录》中对四川省的导向是,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医药、汽车、化工、建材等12个产业门类,共100个条目,条目数在西部地区各省份中最多。
贵州省:贵州省“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资源深加工基地、推进建设国家重要特色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特色轻工产业基地、加快培育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发展战略。《转移目录》确定的贵州省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充分考虑贵州省发展需要,提出了包括机械、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化工、有色金属、轻工等13个产业门类,共95个条目。
云南省:《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提出要把云南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新兴石油化工基地,重点推进化工、有色、钢铁等产业优化升级。云南省“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基地,电、矿、化一体化资源精深加工的清洁载能产业基地,石化基地,战略性资源及原材料接续地。《转移目录》充分考虑了云南省有色金属储量丰富的优势,更注重发挥其植被覆盖率高、生物资源的优势及现有产业基础,将食品、轻工等行业列于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之首,其次才是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产业门类,共包含75个条目。
西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的要求也更为迫切。自治区规划主要围绕矿产加工、建材、藏药等产业提出发展目标。《转移目录》为了引导西藏自治区构建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提出了优先承接发展有色金属、化工、食品、医药、轻工、建材等七个产业门类,共30个条目,其中包括发展藏药材种植及深加工、藏族特色生活用品等条目。
陕西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关中—天水经济区要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


地。陕西省“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有色冶金、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产业转型升级。《转移目录》基于陕西省产业基础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优势,提出优先承接发展化工、机械、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有色金属等产业导向,共90个条目。
甘肃省:甘肃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改造提升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建材业、轻工纺织业、建筑业等传统产业,依托现有制造业基础,振兴石化通用设备制造、汽车及专用设备等装备制造业。《转移目录》根据甘肃省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等能源资源较为丰富的特点,提出甘肃省重点发展化工、有色金属、钢铁、机械、电子信息、汽车等13个产业门类,共涉及62个条目。青海省:青海省“十二五”期间规划建成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西部新的特钢生产基地,国际毛绒纺生产经营集散地,以及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态产品供给基地。
青海省水能、盐湖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有色金属资源储量较大。《转移目录》充分考虑了青海省资源条件,提出青海省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为化工、有色金属、机械、汽车、钢铁、轻工、纺织、食品等10个产业门类,共计58个条目。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三个千亿投资计划”,做大做强煤电化主导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与此相一致,《转移目录》明确宁夏将优先承接发展机械、化工、有色金属、建材、轻工、电子信息等8个产业门类,共计45个条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全面振兴纺织工业,加快发展区域特色电子信息产业。自治区“十二五”规划还提出钢铁、建材、化工和轻工业的具体发展目标。在遵循地区发展需求的原则上,《转移目录》明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方向依次为化工、机械、汽车、轻工等11个产业门类,共97个条目。

(本文原载于《产业政策工作简报》2012年第22期)

中国电石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04746号-1

电子邮箱:ccia00@126.com 电 话:(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慧里 4 区 16 号楼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