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为“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系列丛书之《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写了代序,全文如下: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波澜壮阔、极不平凡的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黄金十年”,也是工业和通信业坚持科学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关键十年。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2012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对落实新型工业化总体部署提出了“六个着力推进”的要求。中央决策部署为工业和信息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工业通信业持续较快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国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目的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加快工业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夯实建设小康社会物质基础具有重大意义。十年来,全国工业行业克服重大自然灾害等严峻考验,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挑战,抓住历史机遇,利用有利条件,保持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推动完善和落实国家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成功加入WTO,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完善,国家先后出台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后,参与推动十大产业调整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等各项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和两化深度融合,加大政策协调落实力度,及时做好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和政策储备,有力支撑了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推动出台了进一步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协调解决了液晶显示面板生产企业进口设备增值税占用资金问题,每条液晶面板生产线减少设备占用资金20-30亿元。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等风险挑战。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长速度大幅回落,其中工业所受冲击最大。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中央见事早、行动快,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会同有关方面对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9个行业以及乳制品行业进行调研,提出了有关措施和建议。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钢铁、汽车、装备制造、有色金属、轻工业、纺织、电子信息、船舶、石化、物流业等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动出台165项实施细则与配套政策。推动在中央财政设立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2008年以来,中央投资共安排技术改造专项资金778亿元,拉动社会投资倍数达28倍。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先后七次提高涉及4600余个税号的产品出口退税率,全年工业新增出口退税额约1530亿元。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强行业指导和组织协调,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加强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保障协调,着力解决工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工业增速由2008年6月的16%逐月下降到2009年1-2月的3.8%后,又逐月回升到2009年10月的16.1%、11月的19.2%,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增速“V”型反转,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先后发生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克服各方面困难,积极投入抢险救灾,组织调运抗震救灾工具物资,抓好灾区通信修复和应急通信保障,组织指导工业企业生产恢复,支持灾后重建工作,为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断优化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环境。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优化发展环境、增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至关重要。多年来,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营造环境、改善服务为重点,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强化管理,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在法律和政策体系建设方面,2003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及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等四个综合性政策文件,各地和相关部门也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在财税政策支持方面,中央财政安排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基金)规模由最初2003年的10亿元增至2012年的141.7亿元,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推动在金融机构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推动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此外,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加强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中小企业对外交流合作,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中小微型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7%,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59%的税收和60%的进出口,完成65%的发明专利以及75%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经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我国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8.86万亿元,是2002年的2.7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1.7%。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2年我国大陆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达73家(含香港),比2002年增加62家,总数位列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工业发展为确立我国经济大国地位、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从“快字当头”转向“好字当头”,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工业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战场。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持推进内涵式发展,强化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六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汽车产业政策、钢铁产业政策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产业政策,并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压缩落后产能、完善行业准入条件等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后,进一步加大了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质量品牌建设、产业转移和集聚发展等方面工作力度。企业技术改造方面,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制定完善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组织实施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积极构建企业技术改造工作联动格局,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更新和提升。技术改造不仅拉动了投资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更为重要地是加快了产业技术进步步伐,提高了企业发展水平,推动了行业内涵式发展。2012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意见》发布实施。企业兼并重组方面,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牵头成立了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部际协调机制,着力消除制约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性障碍,加强管理和服务,引导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钢铁、汽车、船舶、水泥等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2011年前10家钢铁、汽车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上升到49.2%和87%。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方面,“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7%和15%;累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亿吨、炼钢产能7200万吨、水泥产能3.5亿吨、焦炭1.07亿吨、造纸1070万吨,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左右。质量品牌建设和安全生产方面,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大力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以开发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改善服务、提高效益为重点,综合运用政策规划、工业标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等措施推进质量品牌建设。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监管与指导得到加强,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制订了产业转移指导目录,主办了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加强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新疆、西藏、青海等的产业援助,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5.8个百分点。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2009年开始,组织开展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授牌基地达到185家。各类产业集聚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东部地区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已占本地区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涌现出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以来,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扎实抓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4个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作。着力加强规划引导。积极参与《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起草编制工作,牵头编制的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3个重点领域专项规划以及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环保装备、电子信息制造业、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物联网、云计算、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安全、互联网、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等13个细分领域专项规划已发布实施。着力加快重点领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十一五”期间,利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渠道,先后实施了11项重大工程。仅2011年安排资金近140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落实和完善重点政策措施。协调落实了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补贴和私人购买电动汽车试点补贴政策,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扩大到25个;落实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补贴节能型乘用车420万辆;协调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减免车船税政策。着力加强部省工作对接。组织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分解指南》,印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进重点(第一批)》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推进重点(第一批)》,从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关键共性技术、关键产品、重点企业、政策资源保障等方面明确了支持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动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现代物流服务、信息服务及外包、节能和安全生产服务等重点领域发展,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注重加强规划引导、加强产业政策制定和行业准入管理、加强重点行业管理,为推进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规划引导方面,2011年12月,国务院发布《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为“十二五”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了钢铁、有色、石化、建材、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医药、信息产业等16个重点行业发展规划,以及信息化、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产品质量等35个重点专题规划,形成了相互支撑、互为补充、有机衔接的规划体系。产业政策制定和行业基础管理方面,国家自2002年以来先后发布了焦化、电石、铁合金、黄磷、铜冶炼、锌冶炼、钨、锡、锑、平板玻璃、水泥、日用玻璃、电解金属锰、铅酸蓄电池等行业准入条件;2004年以来相继发布了汽车、钢铁、水泥、造纸等产业发展政策和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稀土行业管理方面,建立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15个部门参加的稀有金属部际协调机制,推动出台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稀土指令性生产和行业准入管理,开展稀土开采、生产、环保和打击走私等专项整治行动,发布《中国的稀土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成立了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推动组建大型稀土企业集团,以大型稀土企业为主导的稀土行业格局已具雏形。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突破关键核心和行业共性技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并制定和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系列政策措施。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健全和完善各项措施,推进创新能力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颁布了“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等,不断完善支持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2010年,与财政部开展了“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工作,首批认定了55家示范企业。国家有关部门先后认定了18批79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已达6000余家。目前,在工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均已基本建立起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研发机构体系,企业技术中心已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源泉。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企业技术改造、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节能减排、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专项的实施,对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给予倾斜支持。近年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突破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成果,推动产业从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是我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组织抓好“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和研究院所的作用,重点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嫦娥”一号、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实现了发射、空间出舱活动以及空间科学试验等重大突破,特别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九号飞船顺利实现载人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65~45纳米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实现量产,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支线飞机完成总装下线并首飞成功。印发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推动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问题。按照核心和关键技术优先、支柱和基础产业优先的原则,启动实施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项目,总投资约7.6亿元,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成果,“超高效节能电机技术”、“超大型矿山浮选设备”等项目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同时,大力推进推进重点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从2010年开始,与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2年共支持项目556个、安排资金约56亿元,促进100多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有效增强了项目承担单位自主开发、技术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加快了一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转化、示范与推广,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中试熟化和应用。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行业管理。大力实施国家工业标准化战略,完善标准制修订机制,围绕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减排、质量品牌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加快产业亟需、具有创新成果和国际水平的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建立工业技术标准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四年多来,完成行业标准立项9517项,批准发布3614项,制定国家标准4494项,复审行业标准2.4万项。专利数量是反映一国科技产出能力的重要指标,运用专利和知识产权赢得市场竞争先机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始终坚持将行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作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不断强化知识产权行业管理,推动知识产权成果转移和扩散,积极培育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大力推进计算机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监督管理,正版软件预装率2010年达到98.8%。开展了信息技术领域重大技术发明评选和专利态势发布活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利分析预警。2011年,九个工业领域专利申请总量共计382.2万件,占国内全部专利申请总量的83%,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的专利申请最为活跃,申请总量达到136.4万件。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为走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融合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强劲动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赶上了信息化的机遇。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普遍应用,能够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信息化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传统工业化的内涵,为我国高起点推进工业化提供了可能。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军民融合式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战略任务,对于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年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走融合发展之路,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加快了新型工业化步伐。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挥大部门制的优势,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创新推进机制,完善推进体系,开展试点示范,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探索推进两化融合的方式和途径。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等专题,加强典型经验交流,组织实施技术改造专项和试点示范工程,搭建了一批两化融合区域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完善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超过30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45个城市建立了信息化管理提升服务中心,“一站式”信息化服务新模式初步形成。为明确推进两化融合的关键环节和可行路径,确立标杆企业,发布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依托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对17个行业的850家企业进行了两化融合水平测评,并逐步实现工业各行业的全覆盖。分两批确立了16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首批8个试验区3年来共投入资金约32亿元,支持试点示范项目1400个左右,建设了546个服务平台,培育了1023个示范企业。加强产用互动,推动融合创新,加快关键软硬件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有序开展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等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工程,全面提升信息技术产业基础支撑能力。同时,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和重大工程建设的统筹推进,经济社会主要领域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
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军民融合发展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2010年以来,政府和军队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取得积极成效。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水平、武器装备供给能力跨上新台阶,军工配套体系不断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水平全面提升,国防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获得突破,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全面完成。军工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民参军”取得积极进展,政府和军队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实施意见》、《非国有企业军工项目投资监管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确保对民间投资主体与国有军工企业实行同等待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小核心、大协作”的开放式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军民结合产业快速发展,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进一步融合,军工民用产值已占国防科技工业总产值的75%。部省间、军地间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实施,具有军民结合特色的产业朝着规模化、集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军民互动共享逐步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得到推进,一批研发设施实现共建共享,国防和民用基础技术、产品的统筹和一体化逐步推进。有关部门定期发布《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和《军民两用产品及技术共享目录》,军民结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顺利启动。
加快推动通信业转型发展,积极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更趋活跃,网络技术宽带化、移动化、智能化、泛在化加速发展,通信业大发展、大融合、大变革特征日趋突出,在促进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都把推动通信业发展、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作为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都对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提出了明确要求。十年来,通信行业坚持以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宗旨,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显现。
推进通信业平稳较快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原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行业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引导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对网络、技术、产品和服务等的需求。加大网络建设力度。截至2011年,全国光缆线路长度达到1205万公里,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增加到17.07亿户,分别比2002年增长5.4倍和5.3倍。加快3G和TD-SCDMA发展,发放了3G牌照,出台了扶持政策措施。截至2011年底,3G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县城以及大部分乡镇,用户规模达到1.28亿户。其中,TD用户5121万户,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市场目标。大力推动三网融合,会同相关部门扎实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取得实质性进展,网络建设加快推进,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数字家庭等业务应用快速发展。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启动实施了宽带普及提速工程,以“建光网、提速度、促普及、扩应用、降资费、惠民生”为总体目标,着力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和普及水平。这些措施的落实有力推动了通信业持续较快发展。从2002年到2011年,电信业务总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4%,电信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0.2%;互联网及增值服务市场业务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全国电话用户总数增长2倍达到12.7亿户。通信业的发展也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过去十年间,电信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保持在1.5%左右,对GDP的间接拉动更为显著。仅2011年,固定宽带和3G网络相关投资超过2200亿元,带动相关信息服务消费近5000亿元,拉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实现产值超过2.4万亿元。
加强信息通信技术和业务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对信息通信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增强支撑经济社会信息化的能力。组织对网络演进及技术发展进行系统性研究,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TD-SCDMA和TD-LTE增强型技术分别成为3G、4G国际标准,TD-SCDMA成功实现商用,TD-LTE规模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涵盖TD-LTE系统设备、芯片、终端、测试仪表的完整产业链初步形成。推进网络IP化演进成果显著,建成全球最大IP软交换商用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研究部署稳步推进。大力推进新业务、新应用、新业态发展,实施IPv6、云计算、物联网等应用示范,培育壮大新兴业务应用市场;手机电视、移动支付等应用服务快速兴起,信息获取、商务交易、交流沟通、网络娱乐等互联网应用迅速扩展。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业务、服务对各行业和领域的渗透不断深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并推动了自身的转型发展。2011年,非话音业务收入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提高到46.5%。
坚持服务社会和民生,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把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规制度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工作机制,组织开展“畅通网络诚信服务”主题活动、“诚信服务放心消费”系列活动等,针对社会反映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了专项治理,有效规范了服务行为,促进服务质量持续提升。2004年以来,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采用“分片包干”的办法,组织基础电信企业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截至2011年底,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乡镇通宽带,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84%,自然村通电话比重达到94.5%。加强应急通信保障,健全和完善应急通信管理机构、保障队伍、专用通信系统及应急保障预案,在抢险救灾、处置突发公共事件、重大国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和改进电信市场监管、无线电管理,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力加强电信市场监管,坚持“以人为本、监管为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积极营造公平公正、有序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严肃查处市场违规行为,企业竞争行为逐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规范。大力加强互联网行业管理,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积极推进法制建设和技术标准制定,形成了以行业规划、政策、标准为基础的互联网管理法规框架;网络资源管理、网站准入管理、接入服务管理等得到加强,推进网络架构不断优化。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网络传销、网络诈骗、网络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等突出问题,加强专项治理,依法处理违法违规网站和信息。大力加强无线电管理,按照“管资源、管台站、管秩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党政机关,突出做好重点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整体组织协调,科学配置与合理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加强无线电台站和设备管理,维护空中电波秩序,做好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大力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社会监督”工作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和技术手段建设,认真落实企业网络与信息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对新技术新业务发展带来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开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治理等行动,加强对有害不良信息整治,开发推广绿色上网过滤软件,促进了网络环境的有效改善。
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统筹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增强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大动力。十年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大力推进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破制约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努力创造“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推动完善工业行业管理体系。2008年,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履行工业行业管理职责。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四年来,积极探索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行业管理的方式方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不干预企业”、“不走老路”,管好规划、管好政策、管好标准,加强行业指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累计减少12项、保留57项,并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大力推进管理方式创新,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集中有限资源和精力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坚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加强部省的合作互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合作互动的工作格局;坚持创造性开展工作,落实职责,丰富手段,加强综合协调,加强试点示范和典型引路,充分发挥协会和相关社团中介组织等的作用;坚持有为有位、创先争优,勇挑重担,主动进取,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取得实实在在、为社会所认可的业绩。通过积极努力,行业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改变了长期以来工业行业管理弱化、职能分散的局面,为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体制保障。
稳步推进电信、军工体制改革。在电信领域,不断深化推动电信运营体制改革。2002年,国家对电信企业进行了新一轮重组,组建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和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进一步打破固定通信领域的垄断局面。2008年启动新一轮电信运营体制改革,形成了新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骨干企业的市场结构。稳步推进电信监管体制改革。2002年,各省、市、自治区通信管理局成立,建成了部省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垂直型电信监管体系;推动《电信法》立法进程,不断健全法律环境和公正透明的监管规制。推动电信业对民间资本开放,电信建设领域和增值电信业务领域除国内多方通信业务外均已对民资开放。2012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向民间资本开放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接入网业务试点和用户驻地网业务、网络托管业务等八个领域。在军工领域,积极稳妥地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促进非军工单位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和建设,基本形成“军转民、民参军”的互动机制,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民营企业已占总数的2/3。2011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工业和信息化部、总装备部牵头,23个部门参加,成立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部际协调小组,为组织协调跨部门、跨领域的重大事项提供了组织机制保障。
大力推动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党的“十六大”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进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36条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2012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促进民间投资的“36条”42个方面的实施细则,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医疗等领域。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对外开放。工业、通信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着力巩固工业出口大国地位。通过充分利用财税、金融、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优化产品进出口结构,增强贸易竞争力。积极参与WTO谈判,解决贸易纠纷。2011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达到17980.5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6.5倍。工业制成品占总货物出口比重由2001年的90.1%提升到2011年的95%,初级品在货物出口中的比重则从9.9%下降至5%。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提高到57.2%和28.9%。着力提高外资利用质量,通过政策引导、发布招商目录、严格市场准入等手段,引导外资投向新兴战略产业和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促进外商投资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十年来,我国利用外资在加强技术创新、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各行业逐渐摆脱全球“产业初级加工厂”的地位,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积极引导国内企业加快“走出去”战略。十年来,工业通信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从2002年到2010年,工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共计742.79亿美元,涌现了一大批“走出去”的优秀企业。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我国工业和信息化改革发展走过了十年极不平凡的伟大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这些伟大成就来之不易,是党中央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协同配合的结果,是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结果。这些伟大成就,充分证明我们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充分证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十年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党的衷心拥护和爱戴,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拼搏进取、再铸辉煌的勇气与信心,必将激励我们在党中央领导下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奋勇前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艰巨性进一步凸显,国内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使命意识和忧患意识,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遵循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客观规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积极推进建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工业、通信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一日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电石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04746号-1
电子邮箱:ccia00@126.com 电 话:(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慧里 4 区 16 号楼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