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员分析,在石油资源稀缺背景下,低油价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策略,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是必然选择,消费者更在乎的是成品油定价机制是否是透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与国际接轨”是与市场化透明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接轨
“22+4%”调价机制何时改
去年有消息称,有关部门将在2010年年底前完成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修改。主要内容是对于过去的“22+4%”的机制进行改革,缩短价格调整的时间周期,同时降低4%的幅度界限。但是,跨入2011年已经近1个月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仍未如期出台。
不过,有券商近期发布研报指出,国际油价持续高位运行将推动中国政府下决心调整现时相对滞后的成品油定价机制,预计新机制将于2011年初实施。
不少业内人士也呼吁,对于“22+4%”的机制进行改革不宜再拖。曾经参与发改委定价机制讨论会的能源专家林伯强就认为,成品油定价机制应透明化和加速调整频率。
目前发改委调价是参照2009年5月份出台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规定,如国际三地原油现货基准价于22个交易日内变动超过4%,则对应的成品油价可以进行调整。
发改委已在考虑缩短调价周期
此前消息称,发改委已在考虑缩短调价周期,以更及时地反映石油的供求趋势,并有助于减轻炼油商的政策性亏损。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2009年5月份公布的油价管理办法仅仅是试行,这本身就说明该办法还不完善。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具体操作上确实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
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已经稳固在每桶90美元的上方,国内市场传出上调成品油价的消息。据了解,目前部分地区甚至存在国际油价向上,成品油批发价向下,定价机制与市场出现了背离的情况。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22个工作日的国际原油价格跟踪周期显然太长,不利于国内的油价与国际油价的接轨和联动。同时,周期太长,在国际油价单方向上涨或者是下跌时,尤其是单向上涨时,由于政策固定,方向可见,容易导致原油的供应商利用时间和政策套利,囤积居奇,因此会造成原油市场供应人为的紧张,部分消费者会加不到油,整体上消费者会增加额外的支出,利益不合理地流向供应商。因此,原油的定价机制的时间周期有必要缩短为一周为限,以封闭供应商的套利空间,惠及广大的消费者。
至于对于4%的幅度界限,有必要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革,而不仅是简单的将4%的幅度有所降低。为了让国内的油价与国际更密切地接轨,有必要降低过去4%的幅度。此外,在油价上涨和下跌时候,不宜再使用统一的百分比幅度,这是因为虽然使用统一的相对幅度比例,但是从绝对幅度来看,同样绝对值的油价上涨和下跌,反映的上涨和下跌的比例并不一样,上涨的百分比幅度会比下降的百分比幅度大,这样对于消费者非常不利。
我国进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与国际油价的有条件联动,并逐步与国际油价接轨。要实时变动,有涨有跌才是真谛。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与国际接轨”并无关乎整体成品油价格水平的高低,关键应在于跟随着国际油价的步伐有涨有跌。
国家发改委官员也指出,成品油价形成机制总得来说是逐步走向市场化,但并不是说简单的与国际市场接轨,因为成品油价格背后还负载着社会各方承受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平衡,以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因素。要尽量采取更灵活的价格形成体系,但在现阶段中国的成品油定价还不可能完全推向市场。
“半市场化”?
实际上,整体成品油价格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政策选择的问题,取决于这个国家是否对油价进行补贴以及征收税负的高低。据了解,美国实行的是低油价政策,政府只加收少额的税负,并且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高企,政府也适度调整税负,以避免成品油价格迅猛上涨,从而维持低油价的政策取向。更重要的是加工企业提高效率压低分销和营销成本。
更有研究员分析,实际上,在石油资源稀缺的背景下,低油价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策略。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是必然选择。消费者更在乎的是成品油定价机制是否是透明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与国际接轨”是与市场化透明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接轨。而目前的机制只是一个过渡机制,联动也只是一种“有条件”的联动,是一个半市场与半垄断的结合体。
不过,也应该了解,完全市场化定价机制显然并非一朝一夕能做到。尤其在当前通胀压力较大的时候,与国际原油进一步接轨,国际油价下跌则不会影响太大,而如果继续冲高,则会造成更大的困扰。因为作为资源,其价格的上涨很快就会传导至其他商品价格,使得通胀更为严峻。
长期来说,国际原油价格将呈现慢涨格局,毕竟修订后的定价机制面临更多是国家发改委一次次的上调“油价“,或者说上调的次数会多于下调的次数。修订后的定价机制内容会在很大程度上“考虑”到这一点。一旦进一步市场化后“油价飞”不是单单取决于中国,所以新机制推出时间需要慎重,内容更需全面考虑。但近段时间国内汽柴价格是否上涨,发改委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当然,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还必须以保障消费者的民生为最大要义,保证当定价机制与市场出现背离时,结果更有利于消费者,有必要在定价机制里加上更透明的信息公示制度和零售商的赢利百分比最高限制度。
窗口期人为关闭 成品油调价或延至春节后
近期,国际油价持续在高位徘徊,根据成品油定价机制,国内油价已经满足了“4%+22”的条件,迎来了调价“窗口”,但此次调价却再次延后。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尽管按照定价机制,国内油价已到调价窗口,但由于春节临近,综合考虑春运,尤其是CPI上涨等因素,还有国家相关部门已先后表示将稳定市场价格,成品油零售价格上涨很可能延后至春节后。
自2010年12月21日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以来,国际油价一直在高位徘徊,到目前为止,国际原油价格维持在90美元大关上方运行已超过1个月。本周,虽国际原油在90美元/桶的高位宽幅振荡,三地变化率更是飙升至7.14%,虽然近日略有回落,不过仍在90左右徘徊。根据《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即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截止到上周末,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加权均价变化率(基准期12月21日)达到了6.82%,已经满足了“4%+22”的条件。
但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国内成品油价格并没有上涨的迹象。卓创资讯研究员朱春凯分析表示,会不会再次调价取决于国内的经济环境。而目前,通胀将是政府工作面临的最棘手问题。考虑到逐步临近的“春节”购物高峰期,物价上涨从而加剧国内的通胀,发改委可能会暂时维持现在的价格。
根据国家统计局20日披露的数据,2010年中国CPI同比增长3.3%,12月份当月CPI同比上涨4.6%,虽较11月份有所回落,但助推物价的多重因素依旧存在,未来通胀压力或不容小视。
从有关部门对食品价格的监测数据来看,物价上涨的压力有所显现。从去年12月下旬开始,全国食品价格出现全面反弹,尤其是蔬菜价格涨幅明显。从商务部公布的食品和生产资料周度价格数据来看,食品价格已经连续四周上涨,而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1月上旬全国50个城市食品价格变动情况显示,监测的29种主要食品中,有28种出现价格上涨。
分析师指出,当前物价绝对水平的上涨具有季节性特征,在充裕流动性的推动下,1月份CPI极有可能再创新高。
因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上调最高限价可能要滞后一些。因为按照前期的定价机制,超过80美元就开始从炼油环节扣减利润。这个相对应的就是调价的幅度可能要缩小,也就是说上调同样的幅度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而即便调价滞后也在前期的定价机制范围之内,也需要充分利用“规则”暂时回避一下通胀的风头。
不过也有市场看法认为,因此,如果近期国家发改委再次上调成品油价格,那么一种可能是伴随着同时收紧货币。比如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者是其它相关调控货币的措施。
而卓创资讯研究员表示,春节前再次上调价格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春节”为中国传统节日,保持市场的稳定,创造祥和的节日气氛暂缓调价在情理之中。主营单位或者说炼油企业暂不会有太多意见,而对于终端用户而言更是求之不得。
不过此前,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成品油是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价格调整主要是会对社会预期产生一定影响,对价格总水平的直接影响十分有限。据匡算,这次成品油价格调整直接影响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环比上升约0.07个百分点。
中国冷VS美国热 国际油价“爽约”100美元大关
近日,国际油价未能如世界大型投资银行预期那样涨至每桶100美元,在对经济的担忧中,1月20日国际油价急速回跌,纽约轻质原油近月期货在伦敦交易时段跌破每桶90美元,美国官方石油库存数据公布后,国际油价加速下跌。不仅如此,卓创资讯研究员还认为,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紧缩政策预期也对原油价格波动产生较大影响。
分析认为,期货市场走势低迷抑制了现货市场气氛,不过单体市场仍在高位,仍有支撑作用。更重要的是,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形势的向好将继续为油价提供有力支撑。不过,在经历了2007年底至2009年初一番惊心动魄的“过山车”后,市场投资者的理性提升将保证国际油价未来涨势的相对平缓。
美国经济复苏抬高油价
此前,国际油价急涨,截至1月18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16美分,收于91.38美元/桶。伦敦市场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37美分,收于97.80美元/桶。而此前欧佩克秘书处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周欧佩克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达到每桶93.30美元,上涨2.32美元。这是欧佩克周油价连续第七周上涨。不少分析都认为,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今年将很快重返每桶100美元上方。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近日油价回跌,不过支撑国际油价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和北美所遭遇的极端天气,以及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旺盛的需求。虽然欧美的新年假期已经结束,需求相对有所减少,但是近期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形势的向好将继续为油价提供有力支撑。
卓创资讯研究员房俊涛认为,2011年,中国为应对通胀所采取的紧缩政策对原油波动产生较大影响。
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去年四季度增速达9.8%,高于三季度的水平,也超出了经济学家此前的预期。由于市场担心政府可能会进一步采取措施控制经济增速、抑制通货膨胀。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全球消费国,由于在去年需求快速增长,也点燃了国际油价向100美元上涨的预期。
从国际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看,2010年全年,中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出口0.03亿吨,即中国去年进进口2.36亿吨。结合去年4.39亿吨的表观消费量推算,中国2010的对外原油依存度再达53.7%,再创新高。2010年发布的《能源蓝皮书》中预测,10年之后,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4.5%。应该说未来,中国原油的需求将对国际油价继续产生较大的影响。
房俊涛认为,市场对中国最大的担忧就是政府将继续出台紧缩措施,防止经济进一步过热。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广泛措施来控制经济增速,比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限制信贷扩张。同时还调高了存贷款利率。不过这些措施的效果微乎其微。
中国因素有点复杂
有分析认为,几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贷款增速并没有因此降低,去年新增贷款规模高达1.2万亿美元。一年期存款利率虽然调升至2.75%,但仍然低于通货膨胀率。想要真正有效抑制支出和投资,还要几次加息才行。
而随着中国实施紧缩政策的步伐加快,紧缩手段也在加强。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速也将产生较大的忧虑,而这一因素也将使得今年国际油价波动加大。
不过,仍有不少分析都对今年的油价上涨趋势表示乐观。东方油气网首席经济学家钟健表示,在美国宽松货币政策主导下,2011年国际油价平均价预计可达到105-110美元/桶。由于将有更多投机基金进入石油期货市场,油价的波幅将会变得更宽。
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两年多后,一路反弹连续“大闯关”的国际原油价格似乎后劲仍足。对于油价走高的预判,原因一是美元贬值,二是美国经济呈复苏态势。包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内的经济界人士纷纷称美国经济复苏增强。
由于预计到不断加快的经济增长将加强燃料需求,美国政府能源部近期也提高了其对2011年原油价格的预测。
美国能源部在其月度短期能源展望报告中说,美国基准原油西德克萨斯州中质原油今年将平均每桶93.42美元。2012年的平均价格将达到97.50美元,比创纪录的2008年的油价仅差2.07美元。
涨势能否稳一些?
不仅如此,美国能源部下属的能源信息署(EIA)在2011年1月12日发布的能源展望中,将其对2011、2012年国际油价的预期分别调升至每桶93美元和99美元。该机构同时指出,预计在未来两年内世界石油市场继续紧缺。
上述预期数据远超每桶80美元左右的2010年国际原油均价。美国能源信息署预计,2011年到2012年,世界石油市场会继续紧缺,日均需求量将每年递增150万桶;而与此同时,非欧佩克独立产油国的原油供应量却预计每年增长不到10万桶。
基于上述数据,美国能源信息署预计,全球原油市场将依赖库存和欧佩克成员国原油的大幅度增产。
不仅如此,美国石油学会近日发布的数据也显示,2011年第一周,美国原油库存减少了110万桶,但馏分油库存和汽油库存则分别增加100万桶和180万桶。
美国能源信息署也表示,若欧佩克决定不在今年内提高该组织成员原油产量配额,那么国际油价则可能会以超出预期的幅度上扬。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在经历了2007年底至2009年初一番惊心动魄的“过山车”后,市场投资者的理性提升将保证国际油价未来涨势的相对平缓。
在短期和中长期因素分别打压原油供给规模的同时,全球经济体的原油需求量却仍在增加。在新兴经济体需求大增趋势不可逆转、日本原油需求回升的情况下,市场对于欧元区原油需求的预期,也因为欧洲主权债券受到日本政府追捧而出现反弹;而这势必会进一步加剧全球原油市场供给趋紧的状况。
事实上,在影响国际油价的诸多因素中,供需基本面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需要指出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对于产量的配额调整,也因为2008年历史最高价位的出现而受到更多压力。该组织曾在2008年底至2009年春连续四次减产,帮助国际油价止住当时的快速下滑趋势并在随后不久便止跌回升。不过,在2010年底决定继续维持原油产量不变后,欧佩克已决定在2011年6月的定期会议之前,不会调整该组织的原油产量。
从长期来看,业内多看好原油的上行空间。永安期货分析师郭诚认为,长期原油依旧看涨。作为第一汽车大国,美国的经济不断向好,用油需求将会不断增加;而中国汽车消费目前也看不到减速的信号,金砖四国车市都在不断井喷。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将长期支撑油价走高。
美国能源部也上调了2011年油价预期,报告指出2011原油均价达到每桶93美元,2012年达到每桶99美元。“若欧佩克维持目前的产量而不增加,那么油价则可能大幅上升。目前经济运行平稳,美国最新公布的数据均表明该国已脱离二次衰退之忧;同时新兴国家的发展态势依旧良好,在良好的宏观背景下原油的消费量将逐步增加,成为推动中长期原油价格的根本动力。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中国电石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04746号-1
电子邮箱:ccia00@126.com 电 话:(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慧里 4 区 16 号楼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