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新能源产业有望成经济新增长点

新能源产业有望成经济新增长点

日期:2009-7-3 9:50:39

新能源产业有望成经济新增长点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都把新能源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新能源的投入呈现加速之势。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中国也在加快能源产业战略转型的步伐。中央日前提出,要推动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能源引领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方向,蕴涵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范剑平 执笔:郝彦菲     

  一、世界各国争抢新能源先机

  1、美国准备在新能源和环保问题上重新领导世界。

  在国际危机重建中,奥巴马已将能源产业选择为美国经济复兴的核心,能源改革已成为美国经济振兴的主力。奥巴马拟定的能源战略政策目标包括:实现美国石油独立、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控制温室气体、提供大量绿色就业岗位、提高美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等。

  奥巴马新复兴计划的核心是培植新技术和产业,特别是新能源。短期来看,开发新能源和推进节能改造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摆脱经济危机;中长期来看,可重新建立美国的竞争优势,占领后石油时代的经济制高点。奥巴马能源战略构想显示,美国希望改变能源利用方式,开发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争夺未来能源和科技制高点。

  2、欧盟不断强化新能源领域优势

  从2003年开始,欧盟就开始大力推进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进程,作为其扩大在国际事务中主导地位的博弈手段。为此,欧盟各国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其相关产业化技术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新能源发展战略成为欧盟全球气候控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盟各国为了强化其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获得的相对优势,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例如德国通过了温室气体减排新法案,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从现在的14%增加到2020年的20%。法国环境部于2008年11月17日公布了一项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政府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举措,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欧洲议会于12月17日批准了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以保证欧盟到2020年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总体消耗中的比例提高到20%。

  与奥巴马的新能源战略几乎同步,1月26日,由德国、西班牙和丹麦发起的国际新能源组织(IRENA)在德国波恩成立。该机构正式成为可再生能源的“新代言人”,其宗旨是在全世界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扩大使用新能源。该组织将致力于推动全球性的能源结构转型,扩大新能源的使用量,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取技术,建立自己的新能源工业。

  3、其它国家的新能源政策积极跟进

  对美欧之外的国家而言,发展新能源一方面是为了促使经济摆脱危机困境,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能源供给安全,提高自身在未来低碳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

  据国际能源署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澳大利亚于2008年12月17日公布了可再生能源立法草案,要求到2020年该国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的比例升至20%。日本通过实施“绿色新政”,计划将太阳能发电量增加20倍,新型环保汽车使用量增加40%。韩国将在2030年前投资1030亿美元用于开发可再生能源,把化石能源比例从目前的83%减少到61%,把可再生能源比例从目前的2.4%提高到11%。印度政府2008年12月26日通过新的能源安全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倡导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

  二、国内能源战略转型势在必行

  如上所述,世界各国政府在新能源逐步取代传统能源上已基本达成共识,新能源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在此背景下,我国也应尽快实现能源战略转型,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1、能源结构亟需优化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在我国的能源供需结构中,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的地位一直举足轻重,而代表未来能源发展方向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却处于从属、补充的地位。如表一所示,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虽然在“十五”期间有所回落,但是自2005年以来又小幅增长,徘徊在70%附近。

  化石能源供应刚性特征和对环境的污染特点,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着能源供应和环境容量的制约瓶颈。为此,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丰富、清洁的新能源是实现能源、经济及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能源供需形势的相对缓和为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2、降低国际石油依赖,保证能源安全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2008年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呈现出“先热后冷”的特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进口原油1.79亿吨,同比增加9.6%。国内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达到49.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对外依存度逼近50%,进口成本大幅攀升则为国内能源安全敲响了警钟。

  能源安全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和国民经济安全,石油安全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关键。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应高度重视石油安全与新能源发展。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根源是国内日益尖锐的资源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产生的冲击。中国应对石油安全挑战,应借鉴美国新的能源战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化石燃料特别是进口石油的依赖,同时重视新能源开发,增加投资,鼓励新能源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力资助替代能源的研究。

  3、节能减排任务仍然艰巨

  2008年,中国的单位GDP 能耗比上年下降了4.59%,单位GDP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4.42%
和5.95%。当年共关停小火电机组1669万千瓦,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1300万千瓦的目标,落后的电解铝、炼钢、造纸产能的淘汰工作也进展顺利。

  不过,中国产业结构的重型化格局仍在强化。与2005年相比,2008年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由47.7%上升到48.6%。从工业内部结构看,
高耗能工业的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还下降了2.1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通过加大技术进步和强化能源管理,能源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高,但实现的成果却被工业结构重型化抵消。因此,
我国的环境压力还在继续加大。

  国际方面,随着《京都议定书》实施到第三阶段,我国将面临明确的减排压力和要求。未来如果新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将有效降低减排负担。

  除了以上三个理由,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将引起电力、IT、建筑业、汽车业、新材料行业、通讯行业等多个产业的重大变革和深度裂变,并催生出一系列新兴产业;此外,在新能源领域,目前主要大国之间差距不大,我国应大力发展新能源,以便在未来新的国际格局之中获得相对有利的位势,并为提升我国在下一轮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奠定基础。

  三、我国能源产业发展提速

  1、加快能源产业发展的背景

  受次贷危机冲击,2008年下半年我国能源产业形势急转直下,企业经营陷入严重困境。金融危机虽然对中国能源行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也为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口。初步分析,理由有三:世界经济景气的下降为我国引进先进能源技术和装备创造了比以往更为有利的条件;国内宏观经济景气的下降为理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空间;国内能源行业景气的下降导致传统能源产业利润率下降,市场主体盲目扩张的动能减弱,行业重组、升级空间增大。能源结构调整受到的利益阻力基本消除,增量发展市场动能与政策导向趋同,存量调整也比较容易实现。

  2、加快能源产业发展的目的

  一是跟踪世界新一轮新能源发展方向,提高未来我国能源产业的国际位势。发展低碳经济、加大新能源政策支持力度对发达国家而言,不仅仅是长期能源战略,同时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对中国而言,目前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很难落到能源头上,但促进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加大新能源投资,为刺激内需做贡献。为应对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国家能源局为贯彻中央扩大内需的决策部署,迅速核准和开工建设一批影响重大的新能源项目。目前已经核准福建福清、浙江方家山、广东阳江三个核电站,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工程,江苏溧阳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

  三是立足长远,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保障。加大对“短板型”、“欠账型”、“调整型”能源基础设施投入,增强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要对优化能源结构意义重大、带动效应明显的核电项目、风电项目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关系全局和战略安全的煤、电、油、气跨区域输送通道建设,石油、天然铀等战略物资储备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电网、城市电网和城市油气配套管网,加大投资力度。

  四是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减轻环境压力。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导的中国能源结构给中国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随着石油、煤炭价格上升和环境压力的增加,发展新能源无疑是优化当前能源结构的重要途径。能源政策调整将加快各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能源利用多元化。同时,火电落后产能的淘汰步伐也在加快,直接有利于国家节能目标的实现,缓解环境、气候压力。

  3、能源产业发展主要内容

  下一阶段我国能源政策的最大变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加大结构调整”。首先是加快发展核电,其次是要大力发展风电和可再生能源。正因为如此,国内能源政策的结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体现在电力结构的调整上。各电力品种发展战略定位发生了变化。

  其一,核电的发展政策由“适度发展”变成“积极发展”再调整为“大力发展”。2005年3月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将核电的发展政策从“适度”变成“积极”。为此2007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国家核电发展专题规划(2005-2020年)》提出,适应“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要求。根据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发表的《科学发展
电力工业赢得挑战的根本路径》一文,核电是清洁高效能源,污染少、温室气体接近零排放,是优化能源结构的优先选择,其发展战略从“积极”变成目前的“大力发展”。

  其二,下一步水电的政策是“积极推进水电开发”,代替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有序开发水电”。2008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1.7亿千瓦,已居世界第一位,但开发利用程度仍然较低,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潜力巨大。重点应进一步实施西电东输等重点工程,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水电的科学经济利用。按照新的方案,水电开发将由“重工程、轻移民”转化为“先移民、后工程”。同时制定新的水电规划时给江河保留足够的生态空间。

  其三,火电政策是“积极推进电力工业的上大压小,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完全不同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点优化发展火电”。由于我国电力装机在较长时间内仍将以火电为主,电力发展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主要依赖煤炭的格局,因此,加快新能源发展的同时,火电落后产能的淘汰步伐也在加快,这直接关系到国家节能目标的实现。

  其四,涉及其他新能源的提法也变为“加快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热电联产等清洁高效能源的建设”,与以往较为笼统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形成区别,更加具有针对性。

  4、能源新政引导下的新趋势

  总的来说,国内经济大调整为能源结构的调整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口,而国际新能源发展浪潮为我国新能源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助力。5月21日,我国召开的财政支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透露的信息进一步明确了上述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定位,即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能源产业有望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将以实际的政策支持,推动新能源的大规模运用。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重视会使整个中国能源结构产生相当大的改变。

  正在制定中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将把新能源放在战略地位,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大力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创新体制,促进新能源的发展。新能源振兴规划将涉及2009-2011年三年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而要实现2020年规划总目标,预计可再生能源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以上。

  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成为新能源振兴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约8000万千瓦,比原有规划扩大一倍。

  风电的发展通过大规模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实现设备制造国产化,尽快使风电布局具有市场竞争力。按规划,到2020年,在甘肃、内蒙古、河北、东北,以及江苏沿海等地建立若干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其风电总装机容量提高至约1.5亿千瓦,大大超出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的2020年风电装机3000万千瓦的水平。

  到2010年,太阳能发电将达到3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180万千瓦。按路线图,将在偏远地区建设独立太阳能电站和户用光伏电源,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发展并网光伏电源,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大型太阳能电站。

  四、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和基础优势,针对制约新能源发展的瓶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

  1、完善政策体系,改善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

  修订和完善支持新能源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及切实可行的经济激励措施,对新能源项目实行项目支持、财税和价格补贴、成本与风险分摊机制等多种优惠政策,支持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增强新能源的市场竞争力。健全新能源投融资服务体系,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可再生能源领域,以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形成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市场环境。

  2、逐步建立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研发投入机制

  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含量高,其核心技术研发往往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需要财政加大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的投入力度,为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有效技术支撑。一方面,要利用当前时机,争取以较低成本引进更多更好的先进能源技术、装备和优秀人才,开展同有关国家在洁净煤利用、可再生能源、核能、氢能等重大能源技术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新能源技术的自主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设立新能源技术研究重大科技专项资金,支持当前关键技术以及具有发展远景的重大技术研发。尽快建立国家级实验室和研发实验检测平台,组织重大技术专项攻关和应用示范工程,使新能源早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3、注重与传统能源的协调发展

  目前传统能源产业仍具有效率提升和技术改进的空间,在新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应重视传统能源行业的改造升级,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保持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一定发展比例,在各种新能源之间也应保持一个合理的投入比。

  根据测算,采取财政补贴政策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每年可拉动需求4000亿-5000亿元。到2012年,使高效节能产品市场份额提高10-20个百分点,达到30%以上,根本改变我国高效节能产品市场份额较低的局面。同时,随着高效节能产品推广规模的扩大和准入门槛的提高,将引导和促使企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文章来源:中化新网

中国电石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04746号-1

电子邮箱:ccia00@126.com 电 话:(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慧里 4 区 16 号楼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