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越火,企业越要冷静
产能集中释放价格可能回调
西南证券新能源分析师陈一初: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众多企业纷纷加入了多晶硅的研制和提炼产业。但多晶硅项目也存在不少风险,其价格存在随供给的增加而大幅下降的可能。多晶硅价格由2008年初的约428美元/千克跌至2008年12月的约120美元/千克。当然,高纯度多晶硅是电子信息产业和光伏太阳能产业最重要的原材料,现在严重供不应求,价格仍将呈刚性。
浙江大学半导体材料研究所所长杨德仁:此前多晶硅价格过高主要是供不应求造成的,随着产能的集中释放,价格下降是迟早的事情,只不过金融危机加快了这个步伐。原本预计2010年出现的情况提前出现。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使国外太阳能终端应用市场采购计划往后拖延,市场呈现疲软态势。以德国、西班牙为例,这两个国家占欧洲市场的60%以上,而2009年他们的采购计划比2008年降低了40%~50%。即使金融危机过去了,多晶硅价格也一定会降下来,一定要回归到其本身价值。多晶硅价格再回到每千克2000元~3000元的可能性不太大。
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光春:国外高纯多晶硅材料的制造成本在每千克40美元左右,国内的制造成本约在每千克80美元左右,与国外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在目前情况下,国内的多晶硅材料价格即使在每千克1000元,多晶硅企业仍有很好的利润,只是没有了售价每千克3000元时的暴利。2009~2010年,随着多晶硅项目的大量达产,价格将逐步下行,市场基本保持供需平衡。尽管多晶硅的暴利时代将走向结束,但毛利仍将保持在30%以上。现在多晶硅材料价格的大幅下降,是一种理性的调整,这将为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发电成本的下降打开进一步的空间,将有利于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利用金融危机完成产业调整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严大洲:虽然遇上了金融危机,但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多晶硅还是会短缺,因此发展多晶硅产业是必然的。金融危机对多晶硅产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调整时机,因为太阳能是新能源中最富前景的产业,所以对已投产并有良好基础的多晶硅企业,可调整发展脚步,苦练内功,稳定系统,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应对市场变化。对于人才资金实力雄厚的多晶硅企业,在建项目应借市场萧条、原材料价格低迷之际,用低成本完成项目建设,等待经济复苏;对于无技术保障、无人才和资金优势的企业,宜借此机会调整发展方向,尽可能减少损失,有能力的企业可以兼并重组。
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可谓“两头在外”,即九成的多晶硅原材料依赖进口,九成的太阳能电池产品出口,国内光伏市场尚未正式启动。现在德国、西班牙市场骤减,只有国内的应用及时跟上才能让处于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生存和发展,希望国家4万亿元拉动内需的投资雨露能够滋润太阳能光伏产业。我建议可以参照三峡电站建设的模式,每千瓦时电加0.1分钱作为新能源基金,用来支持太阳能光伏发电,以此启动我国光伏市场,促进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岳润栋:我国多晶硅上马的速度令国外同行感到十分惊讶和不解。多晶硅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产业,国家应该在这方面做好规划,在总量上加以控制,提高产业集中度,不能过分地追求产能。如果看到有利可图就蜂拥上马,扩大产能和规模,这样大家争相上马的结果可能就是产能过剩,又有企业要破产、整顿和兼并重组。
同时企业不要陷入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应注重提高产品质量,根据市场需求来发展差异化的产品。差异化具体来讲,就是根据市场需求,把多晶硅做成电子级的或者太阳能级的。
另外,多晶硅产业应该设立一个准入门槛,在多晶硅的“三废”处理、节能降耗方面要定个标准。目前多晶硅吸引的是各路资本投资,技术来源渠道不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是美国技术,有的是西欧或者东欧的技术,有的是国内自己开发的技术,但不管采用哪种技术,在进入多晶硅产业时就必须想到废物怎么处理。目前看来要真正解决多晶硅的污染和副产物利用问题,就必须实现产业间的互相联合,将多晶硅产业链向有机硅领域延伸,这就要求多晶硅企业和有机硅企业联合起来。因为循环经济是全局性的,不是单靠产业链的哪一个环节可以做到的。目前在多晶硅副产物利用向有机硅产业延伸方面,我们国内已经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技术,或者正在小试中试的技术,国家有关方面可以对这些国内的技术立项扶持一下,或者在政策上加以引导,促成产业间的合作,以达到实现循环经济的目的。
文章来源:中化新网
中国电石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04746号-1
电子邮箱:ccia00@126.com 电 话:(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慧里 4 区 16 号楼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