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全环保 > 推进历史性转变探索环保新道路

推进历史性转变探索环保新道路

日期:2008-11-28 10:38:54

推进历史性转变探索环保新道路

 

编者按 环境保护部近日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放思想大讨论会议。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环境影响评价司、污染防治司、自然生态保护司、核安全管理司、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报社、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保护部西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的负责同志分别汇报了本部门、本单位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情况,并针对建立保障环保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有效的环境政策、法制,做好农村环保工作,加强环境监察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反映了解放思想的丰硕成果。本报特摘录会议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建立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杨朝飞


  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是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有益尝试,也是落实环境法律法规有关污染损害民事赔偿责任的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为了更好地推进这一制度,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环保事业的改革。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时,应当提高各级环保干部对机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努力破除门户之见,放弃一些部门的权力和利益,努力树立大局意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

  二要弱化行政手段,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要深入研究绿色税收、绿色贸易、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标志等环境经济政策,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从源头减轻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

  三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做到“说得清、摸得准、管得住”。

  四要出台鼓励实施环境责任保险的有关政策。建议联合有关部门为环境责任保险制定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将企业投保的费用在税前支出;将企业缴纳的排污费按一定的比例补贴企业作为投保的费用;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专项基金,用于环境污染损害的超限赔偿;在今后开征环境税费筹集的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鼓励企业上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对保险公司经营环境污染责任险的营业税予以减免等。

  五要加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法制建设。


 

创新机制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司长 翟青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正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强力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在新一轮的经济建设高潮中,如何将目前的环保工作形势保持并发展下去,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任务。

  根据《环境保护部机关“三定”实施方案》,污染防治司的职责是“负责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和环境形势分析研究”。从“污染控制司”到“污染防治司”,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简单变化,更重要的是新形势下工作思路的转变。新的职责定位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从源头预防污染,并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今后一个时期,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减少污染物产生为核心,以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为首要任务,以防治水、空气和土壤污染为重中之重,完善政策措施,依靠科技进步,注重宏观指导,强化综合协调,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目标责任,加大考评力度,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保新道路。

  按照以上总体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尽快实现4个转变:一是从以末端治理为主向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切实落实让不堪重负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再现生机的战略思想;二是从重污染治理的管理向重监督转变;三是从重规划编制向重规划实施的评估考核转变;四是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

  实现4个转变,需要统筹处理好6个方面的关系:一要处理好综合协调和统一监管的关系。二要处理好宏观指导和微观服务的关系。三要处理好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四要处理好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五要处理好统一部署和分类指导的关系。六要处理好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和破解难题的关系。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努力推进10项重点工作。一是组织开展全国污染防治形势分析,预测发展趋势,找准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作建议;二是对“十一五”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考核;三是抓好“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工作,提出分阶段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四是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五是推进区域空气污染联合防治;六是进一步加强土壤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七是创新海洋污染防治工作思路;八是进一步健全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九是研究拟定污染防治经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十是进一步加强自身党风廉政建设。

 

正确处理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 祝兴祥



  当前,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下滑的风险。“保增长”已成为现阶段宏观调控的最主要任务。因此,环评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把关和服务的关系。当前,环评要在严格把关的同时,着力做好对经济发展的服务。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着力提高服务效率,不断改善服务质量。特别是对于拉动效应强、环境污染轻的项目,要进一步做好服务,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尽快开工、尽快产生投资带动作用。

  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着眼当前,就是要努力推动投资保持合理增速。立足长远,就是要着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进节能减排。在“保增长”的进程中通过区别对待,推进投资结构调整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

  效率和质量的关系。面对投资下滑趋势,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提高环评工作效率。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要注重环评质量,坚持统筹兼顾。

  “点”和“面”的关系。必须把“面”上的环境准入原则和当地具体的资源环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灵活结合起来,对“点”上可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发展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环评管理要求。

  在环评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还要看环评对经济发展的控制、调节和支撑能力,实质就是环评“如何做好”的问题。我们体会到,在环评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更好地落实“七项承诺”,加快工作理念转变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一是坚持创新理念,从过于单纯注重环境问题向综合关注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影响转变。二是坚持“严格审批、强化验收”,推进环评管理方式改革。三是坚持“便民高效、公开透明”,推进工作机制改革。四是坚持“接受监督、廉洁自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创新。五是坚持“公平公正”,加快推进环评机构管理体制改革。


切实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环境保护部核安全司司长 刘华


  从环境保护部及国家核安全局现有能力看,与核能、核技术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存在诸多问题,与国外监管部门差距明显。一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组织体系尚不健全,监管人员不足。二是缺少技术能力支撑平台,安全监管应有的技术手段和技术能力不足,缺少独立的安全审评、核算验证、试验、检验的必要装备和能力。三是核安全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与核电自主化、国产化和创新发展不相适应。四是我国核与辐射安全标准规范远远落后于工作需要。五是国家层面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刚刚起步,距全面说清环境质量、准确及时预警的要求差距很大。六是核设施安全标准、监管的技术体系和硬件设备要求高,对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程经验要求严格,而一般说来,一名合格的监管人员需要5年~10年的培养和锻炼。

  为贯彻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确保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又好又快又安全地发展,保证我国2012年成为世界核电大国,2020年成为世界核电强国,我国的核与辐射安全水平必须同步提高,共同发展。

  一要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为体现国家对核与辐射安全的高度重视,应进一步完善监管机构,2012年前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人员(包括公务员和技术支持人员)总编制增加至1000人,到2020年,将国家核安全局系统人员总编制增加至2000人。

  二要加强监管技术能力支撑体系建设。监管技术能力支撑体系建设应当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按轻重缓急和项目成熟度有序进行。同时要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现有核工业部门的能力,建立相对独立和较为完整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要加强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建设。要下大力气进一步完善、健全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内部规章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内部核与辐射安全质量保证体系。

  四要促进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能力建设。充分认识到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置是制约核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因素,应当积极推进放射性废物处置场的规划、建设和运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放射性废物管理体制、机制、资金筹集制度。

 

科学筹划和推进科学转型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党委副书记 卢秀玲



  随着环保历史性转变的不断深化,为加快推进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环境保护部专门成立了环境监测司。监测司的成立,使总站发展面临着重大转型。

  当前,“科学发展看环保,环境决策靠监测”已经成为环境监测战线的共识。我们一致认为,总站转型的核心是通过新的职能定位,把工作重心调整到环境监测业务技术工作上来,切实提高对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技术支撑能力,提高对全国环境监测的技术指导能力。我们初步考虑要重点加强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工作,努力做到“三个说清”。加强综合分析和预警预测,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努力做到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说清污染源状况,说清环境风险”。二是提升环境监测分析测试能力,筑牢总站转型发展的技术根基。要加大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投入,力争尽快建成国家级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以分析测试技术能力的提升带动监测技术规范、标准方法体系建设,为技术立站打牢坚实基础。三是强化环境监测技术质量管理,切实保证监测数据科学规范。要完善对环境监测布点、采样、样品运输和储存以及数据传输全程序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规范。四是改进环境监测业务技术培训,大力提高监测队伍素质。结合实际采取针对性、灵活性、实际性强的多种形式的培训,注重培训效果,提高监测系统人员实际工作能力。五是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以奖促治推进农村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 庄国泰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最近提出,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以历史性转变为指导,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具体到农村环境保护,怎么来探索?是不是可以将其工作思路归纳为“一、二、三”,即落实好一个政策;开展两大建设;转变3个工作方式。

  落实好一个政策。以落实“以奖促治”政策为核心,抓住“以奖促治”和拉动内需两个有利的政策机遇,推动一批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庄切实加强农村环境设施建设,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

  开展两大建设。一是制度建设。当务之急是抓紧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明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坚决制止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蔓延。二是能力建设。包括3个方面的能力,即监管能力、监测能力和科技能力。要及时研究开发和总结推广各地、各种农村环境保护的典型经验和适用技术,引导农民采用环境友好的种、养技术,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开展生产和生活废物的综合利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建设。

  转变3个工作机制。一是转变内部的运作机制。首先要在环境保护部内成立农村环境保护协调领导小组,请部长挂帅,形成联动机制。同时也要加强与有关部委的协调与协作,形成合力。二是转变上下对应的推进方式。只要能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改善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环境,让农民得到实惠,我们都应当支持,而不必限定在几种有限的方式。三是转变生态示范建设的管理方式。要以生态省(市、县)建设为载体,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与布局,增加科技含量,争取树立一批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先进典型,推动建立一批有机食品基地。

  生态保护目前依然处于艰苦创业阶段,在全司的思想解放大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我们还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即重规划轻项目、重政策轻实施、重建设轻监督,并建议要“跳出生态看生态、跳出生态干生态”,进一步拓展思路。因此,我们要按照“从严治部、从我做起”的要求,加强队伍的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强化科技支撑 突破减排瓶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段宁


  依靠科学技术,化解污染减排深层次矛盾的重点工作。要瞄准重大污染防治项目,提高国家环境工程技术能力。在以下方面,环境科研力量应发挥更大作用:一是水气渣等传统的污染治理工程方面的技术;二是没有专业科研和设计部门、污染重、科技力量薄弱的小工业行业工艺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技术。

  抓牢环境优化经济的突破口,加速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尽快建立全国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三级推行体系。国家监督管理机构从业务上监督管理省级监督管理机构,配合环境保护部制定重点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文件,开展对全国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监督管理;省级监督管理机构配合各省环保部门从业务上监督管理辖区内清洁生产审核机构,对辖区内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进行质量控制;清洁生产审核机构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为企业提供清洁生产咨询服务。二是建立重点企业清洁生产资金渠道。国家应建立重点企业清洁生产资金渠道。第一,改变排污费使用方向,对通过使用新技术大幅度削减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企业,排污费可以用于技术改造,不局限于末端治理;第二,对研发和先行推行清洁生产技术的企业实施减免税;第三,建立清洁生产示范工程专项基金;第四,建立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监督管理工作专项资金渠道,国家级监督管理机构资金通过国家财政渠道解决,省级监督管理机构通过省财政渠道解决。三是加强对清洁生产管理人员和从事清洁生产审核技术服务人员的培训,保证清洁生产审核质量。

  推动结构调整中科技含量提升,削减生产过程的污染物和环境隐患。一是要设计和构建工业行业承担生产过程污染物减排职责的国家机制,由国务院对工业部门行业提出加强技术进步、大幅降低生产过程污染物的更严格的要求和更明确的考核方式。二是要强化清洁生产标准、最佳适用技术等环境管理技术,制定主要生产过程、主要工序的污染物减排指标。

  卡住环境风险,努力提高环境风险管理技术。要对相应的检测体系、科研体系、评价体系、应对体系等四大组成部分的人员、机构和功能进行改进。


牢牢把握定位提高报纸质量
中国环境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杨明森



  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给中国环境报社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办报的思想灵魂,作为新闻宣传的行动指南,作为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环境报的定位。这个问题似乎不用回答。但在调研和讨论中,我们感到,按照周生贤同志指出的“六个不适应”去对照,中国环境报定位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思考。

  中国环境报的定位是什么呢?答案有3个层次。

  第一是官报,是环境保护部所属的新闻媒体,是机关报性质的专业报,是全国最权威的官方环境媒体。这个基本定位,决定了我们必须从政治高度考虑问题,从国家层面看问题,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环境保护部党组的决策和思想意图,必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我们的职责是忠实宣传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方针,宣传环境保护部的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等。这是不允许有任何动摇的,必须牢牢把握和坚持。

  正是由于这个定位,使我们拥有了许多优势,其他媒体在环境新闻宣传方面几乎无法与我们全面竞争。我们必须认认真真地办好这张官方报纸,这是我们的责任底线,也是生存底线。

  第二是旗帜,是中国环境保护和环境新闻宣传的一面旗帜。官报是先天优势,而旗帜,只能靠打出来。是旗帜,要发挥3个作用,一是代表整个环保系统的形象,成为全国环保系统精神面貌的一个代表。二是引领方向,旗帜应当始终走在队伍最前面。三是鼓舞士气,只要旗帜高高飘扬,就有胜利的信心。

  第三是文化,主要表现为自己的鲜明风格。风格鲜明,是归于成熟的表现。我们的风格可以概括成一个字,就是“问”。这是在更高层次上对新闻本质的回归,中国环境报要成为一张敢于和善于提问的报纸。

  把“问”作为中国环境报的风格,我们的报道重点是解读。即诠释政策,分析典型。我们的行为哲学是批评。即明辨是非,评论善恶。我们的基本方法是质疑。即判断真伪,把握虚实。报纸形成鲜明风格,就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且在报社内部实现办报理念的共识,行为哲学的认同和审美追求的一致。这就是一种文化。把建设鲜明风格作为突破口,就是要认真总结中国环境报20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吸收其他媒体最新理念,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历史性转变的要求,全面提高报纸质量,使中国环境报更有深度,更有特色。


让环保规划充分发挥基础导向作用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院长 邹首民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需要环境保护规划着力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时期。在“十二五”期间,能否初步解决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问题,能否为2020年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将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因此,我们对“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强化规划的可实施性。要将规划编制和实施密切挂钩,避免形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踊跃增加内容,而在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任务无人认领的局面,强化规划任务分解、目标分解工作,避免规划落空。环境保护规划要着力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观落实的环境保护体制和机制,要形成硬约束。二是推进环境和经济的高度融合。在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下,不能将环境保护唯上,应从社会生产消费的大循环过程中考虑环境保护问题,通过做好区划和空间布局、落实污染防治和技术要求、严格项目准入条件等,实现优化经济发展的目标。三是统筹规划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的提出,应尽可能做好可达性分析。要逐步在规划中明确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认真解决好群众“房前屋后”的环境问题,使环境保护成果能够普惠于民。四是突出重点任务。水、气污染防治要将改善环境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细化专项规划的内容。总量控制要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并服务于质量改善,尽可能将总量控制指标与环境质量挂钩,强化两者之间在措施、目标、政策、任务上的衔接。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放在更加重要的规划地位。五是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规划既要破解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也要抓好涉及环保系统长远发展的大事。国家环境保护规划要立足长远与把握目前的阶段性,强化形势分析,同时,“十二五”环保规划应在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强化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体现政策创新的思想,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着力解决西北水环境安全问题

环境保护部西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主任 汪冬青


  当前,污染减排工作已经得到了地方各地政府的重视,在推动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来看,形势还很严峻。建议环境保护部从2008年起,进一步加强对污染减排工作的年度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对相关地方采取相应的行政鼓励或制裁措施。同时,建议以跨省界断面COD年排放总量、重点城市SO2

  年日均值、酸雨频率和酸度的变化情况校验各省污染减排年度考核结果。

  另外,通过日常督察和调研,我们发现一些威胁西北地区环境安全乃至国家环境安全的问题突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在西北地区开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重点城市饮用水源的环境监管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建议加快西北地区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化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实现与环保部门监控中心平台联网,保证水质的实时监控,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二要加强重点流域跨省(国)界断面监测能力与管理。目前西北地区跨省(国)界监测断面存在着设置重复、有些跨界断面设置距“界”过远、监测能力严重不足等问题。建议国家按照“界”的原则和“唯一性”原则,重新调整西北地区主要河流现有跨省(国)界监测断面设置,取消重复断面。

  三要加大汉丹江流域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目前汉丹江水质虽然符合国家确定的出境水标准,但前景堪忧。一是南水北调工程陕西段的汉中、安康、商洛3市大量城镇生活污水直排,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却严重滞后。二是工程沿线的矿山开发企业环境安全隐患依然十分突出。建议国家将南水北调工程陕西段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近期重点保障实施项目,加快建设步伐,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问题的监管,切实解决小流域对南水北调工程水质的污染问题。

 

转载:国家环境保护部网站



 

中国电石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04746号-1

电子邮箱:ccia00@126.com 电 话:(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慧里 4 区 16 号楼501室